獎項: 評審團優勝獎
作品名稱: 應用於短距離通訊的低功率高資料量無線收發機
學校名稱: 台灣大學
參賽同學: 蔡宜霖、葉姿妤、呂季桓、洪福聯
指導教授: 林宗賢
[獲獎] 2015 CIC 晶片製作 特別設計獎
2015 CIC 晶片製作 特別設計獎
指導教授: 林宗賢
設計者: 蔡宜霖, 李峯文, 陳姿穎
[獲獎] 恭喜林宗賢教授榮獲103學年度教學優良獎
謹此恭喜 林宗賢教授 榮獲台灣大學103學年度教學優良獎。
[聚餐] 實驗室聚餐
[獲獎] 恭喜 蔡宜霖 學長榮登 2015年 ISSCC
Paper:
Y.-L. Tsai, F.-W. Lee, T.-Y. Chen, and T.-H. Lin, “A 2-channel −83.2dB crosstalk 0.061mm2 CCIA with an orthogonal frequency chopping technique,” IEEE ISSCC, pp. 1-3, Feb. 2015. [PDF]
[聚餐] 實驗室期末聚餐
[聚餐] 獲獎 – 電子所期末餐會
[獲獎] 2015 ISSCC 國際固態線路研討會 記者會
[獲獎] 台大教授林宗賢 發表兩項新研究 溫度感測器及穿戴式心血管監測系統
台大教授林宗賢 發表兩項新研究 溫度感測器及穿戴式心血管監測系統
(中央社訊息服務20140925 09:19:01)國立臺灣大學教授林宗賢今年發表兩項突破性新研究,其中一篇論文入選2014年第10屆亞洲固態電路研討會(A-SSCC)
。
林宗賢為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電機工程博士,曾任職於加州開發有線和無線通訊半導體的博通公司(Broadcom Corporation),擔任資深科學家,負責類比/微波/混合信號晶片設計,並參與了IEEE 802.11 a/b/g、藍芽等無線收發器的研發。
2004年他返回臺灣,任教於國立臺灣大學電機系暨電子工程研究所,專長領域為:低功耗無線通訊晶片、感測及生醫類比信號處理晶片、鎖相迴路(PLL)及三角積分調變類比數位轉換器(Delta-sigma ADC)等混合信號電路設計。此外,因應物聯網時代的需求,研究團隊近年集中於開發各類感測電路技術。
林教授四度榮獲臺大教學獎,並積極參與國際學術組織。近年主持之國科會計畫包括:「長距離千億位元乙太網路系統晶片設計子計畫四:應用於長距離一千億位元乙太網路之接收機解多工器與時脈資料回復電路」、「以病人為中心的無線醫療環境腦與心的對話子計畫七:應用於心腦對談之低功率無線生醫收發機」、「心衰竭病患生醫檢測系統晶片及無線感測網路系統之設計及製作子計畫四:生醫微感測器介面電路系統晶片之研究」、「運用數位輔助智產元件之軟體無線收發機子計畫四:數位輔助、連續時間型三角積分類比數位轉換器設計」。此外亦主持「Intel-臺大Low‐power Circuit Techniques for Intelligent Sensor Nodes計畫」和「臺大‐臺大醫院‐聯發科創新醫電研發中心分項子計畫:生醫感測積體電路研究」。
林教授於2014年發表兩項與穿戴式裝置有關之研究成果,簡介如下:
高效能溫度感測器
林宗賢教授和研發團隊發表一款在CMOS製程上開發完成的溫度感測器,可應用於穿戴式裝置。此外,還可應用於CPU或大型晶片的熱點感測,預防電路過熱或將CPU降頻因應,可防止晶片因過熱而毀損。
研究團隊將電阻值的變化轉換成可讀的數位碼,讓使用者知道目前的溫度和變化量之數值。此研究以較低精確度的電路完成高精度的溫度感測器,也就是用較低的成本達到一樣的成果。
穿戴式雲端心血管監測系統
林宗賢教授和研究團隊與臺大-臺大醫院-聯發科技醫電中心合作,進行胸腔阻抗即時監測電路的研究,開發出可攜式即時心血管監測晶片。有心臟問題的患者可黏貼在身上,隨時監測訊號,並上傳雲端,由主治醫師分析資料,隨時掌握病患狀況。
本篇研究論文入選2014年第10屆亞洲固態電路研討會,此晶片未來可朝個人可攜式偵測系統發展。
本研究是以動態電阻抗量測方法,去量測心肺器官之重要生理參數,如:心跳率,呼吸率及心輸出量等重要資訊,以進一步協助診斷心血管疾病。研發的晶片僅以數十微微安培當作刺激電流,對人體無害無痛。
訊息來源:科技部工程科技推展中心
http://www.cna.com.tw/postwrite/Detail/156713.aspx#.VHyNzzGUe31
[新聞] 乳癌檢測更安全 台生研發創新積體電路應用
〔記者吳柏軒/台北報導〕第10屆亞洲固態電路研討會(A-SSCC)會前會在台北搶先發表,台灣研究論文中,不乏創新應用,台灣大學研發可即時監控的電路晶片,掌握心血管患者病況,交通大學亦推出可穿透的電波影像穿透系統,可應用在機場安檢、醫學及化學檢測項目,如乳癌檢測,更因無放射性對人體更安全。
台大電子工程研究所博士生涂智展說,「胸腔抗阻」是醫學上用來判別的參數,可監測呼吸引發的胸腔體積變化、血管寬度乃至血液流動等數據,能診斷心血管疾病,研發的晶片僅以數十微微安培當作刺激電流,對人體無害無痛,針對心臟問題的患者,可像心電圖般黏貼在身上,隨時監測訊號,甚至透過手機即時上傳雲端,並由主治醫師分析資料,隨時掌握病患狀況。
而另一組團隊,交大電子所博士生顏子超表示,延續前輩實驗,研發升級「CMOS穿透型影像系統」,利用高達300GHz的高頻電波訊號,達到類似X光穿透檢測的效果,實驗能成功辨識出信封中的刀片,在機場安檢上能更方便,也因電波訊號沒有放射性,未來也將朝向醫學及化學的分析檢測,顏子超說,日本有朝向毒品檢測,而此系統的功能在「辨識」,如醫學應用上就可分別出好細胞與癌細胞,但受限功率與人體承受度,目前朝向表層的乳癌檢測,下一步將朝液體及化學物質檢測,例如餿水油事件,或許也能透過分析辨識,並加快流程。
2014IEEE亞洲固態電路研討會11月將在高雄登場,積體電路研發產學界的年度盛事,徵選亞洲產學界最新IE研究論文,今年共發布92篇傑出論文,台灣有32篇論文獲選,佔總體三分之一以上,學界由台灣大學獲選11篇論文領先、交通大學9篇論文、成功大學3篇論文、清華大學2篇論文;另外聯發科亦有3篇論文入選、台積電2篇論文、工研院也有2篇論文獲選,顯見台灣積體電路產學研發的蓬勃發展。